回顧與展望,總能引發一個民族的深沉思考:曾經的中國怎樣走過,現在的中國走得怎樣,未來的中國該怎樣走……
當社會轉型的陣痛與改革開放的收益相伴而至,如何構建一個凝聚全民族的“核心價值體系”,成為時代賦予我們的嶄新課題。同時,置身以“軟實力”為核心的新的全球競爭,如何續寫中華文明的輝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是世界聚焦的中國話題。
一個“文明崛起”的國家,是一個對內具有凝聚力、對外擁有影響力的國家——這是今日之中國向自己提出的命題,也是明日之中國必將向世界揭曉的答案。
呼喚——精神家園的重建
2012年10月1日,遼闊的東海,正在釣魚島海域巡航的中國海監50船上的海監工作者用齊唱國歌的方式,慶祝新中國的生日,表達捍衛祖國海洋權益的決心。
盡管,全年大概有200天“漂”在海上,很多時候甚至無法與親人取得聯系,但是,作為祖國藍色國土的守衛者,堅守職責的信念,讓這里的人們“感到離家很近”。
家,總是心中那份最重的掛念。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社會如何變化,家與它所承載的國都是中國人世代珍視、賴以維系的精神支柱。
回望中共十六大以來的10年,當世界貿易組織的大門向我們敞開,當地球村的包容放大了我們的視野,變化以驚人的力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思想空間與精神世界,心靈的家園也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沖擊。
在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張維為眼中,中國整個社會充滿了活力,充滿了生機,不過在這樣一個快速變革的時候,也產生了一些社會矛盾和價值失落,這很像一個處在青春期的少年,生機勃勃、充滿希望的同時,又帶有青春期的風險和問題。
如果我們重新翻開2011年的日歷,不難為學者的觀點找到佐證:繼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二之后,GDP再創新高,達到47萬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810元。同時,誠信、道德、礦難等關鍵詞開始在互聯網上頻繁出現,帶來困惑、抱怨與煩惱。
正如新加坡學者鄭永年所說,財富的積累并沒有回答對人類最為基本的一些問題:人為了什么而活著,怎樣活著?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這個問題對中國顯得尤其重要。
“毒奶粉”、“蘇丹紅”、“瘦肉精”、“地溝油”等丑聞頻繁發生,拷問著社會良知的底線,沖擊著道德倫理的規范。
這些“成長的煩惱”并非中國獨有。當工業革命的滾滾車輪裹挾并傾軋著歐洲大陸的傳統價值,英國大文豪狄更斯也曾慨嘆:“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span>
近年來一些國家的教訓也表明:如果沒有一個反映社會發展和群眾利益訴求的核心價值體系,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沒有統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動。
帶領人民創造了無數“中國經驗”的中國共產黨深刻意識到,必須共筑一個社會成員普遍理解并接受的核心價值觀,才能構建一個支撐國家和民族永續發展的精神家園。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關心他人、幫助大家,就是我們的價值?!痹凇埃福昂蟆笔舜蟠黹Z文靜眼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方法很簡單。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位來自鄉村的打工妹,在廣東中山市打工6年間,堅持通過組織環保志愿行動,鼓勵外來務工的兄弟姐妹盡快融入城市。
這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最樸素表達。
歷史往往會記錄經典的回聲:
1925年,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魯迅先生這樣寫道: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80多年后,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span>
追求富強,已經躍居世界第二的中國充滿信心。但提升文明,我們的心靈與精神依然需要一次“馬拉松”式的磨礪。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承載的精神之光,照亮前進的道路,抵達更加美好的家園。
堅守——精神力量的凝聚
2012年上半年,一種勢如海嘯的聲音傳誦著“最美中國人”的故事,激起億萬顆中國心的澎湃。
“通過網絡和傳統媒體的互動,好人好事得到極為迅速的傳播,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共鳴。”同濟大學社會學教授郭強這樣評價“平民英雄”的偶像力量。
在5億多網民共享的心靈空間,一股朝向一致、指向明確的“正能量”超越各種嘈雜。
仿佛就在一夜間,“最美現象”形成“蒲公英效應”,“美”的種子飄揚四方、處處生根。
中共杭州市委政研室主任郭東風說:“這一現象的發生并非偶然,長期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道德建設,對愛的種子勤培沃土、善加滋養,發現、弘揚并持續放大‘美’的效應?!?/span>
當我們的社會生活變得五光十色,當人們的價值選擇變得紛繁多元,為什么“最美中國人”依然能讓人熱淚盈眶,即使是憤世嫉俗的網民也會鼓掌相迎?
因為綿延數千年而不絕的中華文明,一直貫穿著教人向善的主題;因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光輝歷程,從不缺乏催人奮進的榜樣;因為改革開放以來的探索與實踐,始終高舉起精神文明建設的旗幟!
從小崗精神、華西村精神,到深圳精神、浦東精神,從抗洪搶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到“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在過去30多年積累下豐厚的物質成果和精神財富后,“最美中國人”的涌現,又一次傳遞著時代的熱度,折射出社會的進步。
“雖然經濟是中國巨變中最令人矚目的部分,但并不是全部,甚至有可能并非最重要的部分。”《中國大趨勢》作者約翰·奈斯比特用這樣的判斷,詮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成果。
有人曾說,“最美中國人”的涌現,并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突然多了,而是在反復勾勒、愈發清晰的精神家園中,有了更善于發現的眼睛和更善于感知的心靈,使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發掘并傳承那些潛藏在我們體內的最美的基因。
近年來,在一次次災難的洗禮中,在一次次成功的收獲后,中國人一次次“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展示了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意志和品格。
中國人始終在用行動,回應著美國著名學者費正清曾經發出的贊嘆:“歷史上沒有其他集團能夠將億萬中國人民團結成一個政治單位;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團結,是現代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之一?!?/span>
堅守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歷盡滄桑而不變的守望,更是我們13億同胞隨時隨地可以凝聚起來的力量。
不遠的記憶里,那些從地震廢墟中傳出的聲聲感謝,那面在世博園升起的五星紅旗,那首在奧運賽場響起的嘹亮國歌,都在提醒著人們:“無論中國怎樣,請記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國便不再黑暗!”
追求——精神坐標的定位
11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將召開。在這個被認為將影響中國進程乃至世界格局的盛會到來前,中國社會的一處處場景,都呈現萬眾一心的喜迎姿態。
在首都北京,高速公路兩邊的路燈桿下,長安街沿線的標志牌上,以“愛國、創新、包容、厚德”八個大字概括的“北京精神”的標語隨處可見。
“‘北京精神’就是骨子里那股熱乎勁兒,見著誰有難處就想拉一把?!弊园l為社區修路的78歲北京居民王振明對記者說。
從首善之區到沙漠腹地,從高原之巔到海島邊陲,各個地方的中國人,都在用實際行動尋找著核心價值觀的“本地化”表達。
在江蘇徐州,孝親敬老的普通農民張公蘭,給一座城市帶來了“好人效應”:靠透析維持生命的土壤肥料專家渠立強,為了農民的增收堅守在實驗室;片警孫全新好事做了一籮筐,社區居民聯名寫信不讓他調走……
在上海長寧區,每10名常住人口中就有一位志愿者,他們中,有大學生,有白領,有農民工。他們讓空巢老人在“暖巢行動”中重新感受家的溫暖,讓自閉癥兒童在活動室展露開心的笑,讓社區居民在“時間銀行”體會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
中共十六大以來,三屆評選產生的162名“全國道德模范”已經成為感召全民的群像;形式多樣的公民道德建設與宣傳,正在神州大地播撒善與愛的種子。
公民們在排隊乘車、相互禮讓中領悟著文明的真諦,在文明城市、文明村鎮創建中品嘗著文明的成果,在反腐倡廉、掃黃打非行動中感知著文明的力量……
就這樣,既甘霖普降,又潤物無聲。有中共的引領與號召,更有普通民眾的自覺與響應--當“厚德載物”的優良傳統注入現代社會肌體,當“美美與共”的和諧理念深入中國百姓心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承載的美好理想照進了現實,照亮了家園。
歷史的對照總是極富戲劇性:
有媒體報道,本世紀初,面對飛速發展的中國經濟,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經斷言,中國仍不是超級大國,“因為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點”。
的確,此時的中國在不斷累積貿易順差的同時,也在續寫文化赤字;中國向世界輸出的是資源和勞力,而非文化和精神。
而今,在全球最大的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上,中國“最美司機”吳斌的事跡,吸引了600萬人次的點擊量;在開遍全球的孔子學院課堂,“中國好人”郭明義的故事,正在被外國學生津津樂道。
半個多世紀前,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為德意志民族日后的復興留下這樣的箴言:只有一個精神世界才能保證我們民族的偉大。
21世紀的今天,中國共產黨發出這樣的宣告: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化繁榮興盛。
如果說,現代中國謎一般的崛起,始終與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作出的價值選擇緊密相連;那么,中華民族史詩般的復興,也將與中國共產黨人引領人民建設的精神家園不可分割。
有一點可以確信:當民族精神成為共同珍視的財富,當時代精神成為共同奮斗的動力,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共同踐行的理想,和諧社會的構建將在更加鮮明的價值追求中實現,科學發展的力量將在更加堅定的文明前進中升騰,渴望復興的中華民族終將在“軟實力”的賽場展現更美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