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10日電(記者徐京躍、南辰、吳晶、樊曦)“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十八大報告鮮明表達著全黨的堅強信念。
“改革”是十八大報告中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全文出現86次。
十八大代表在討論報告時認為,黨的十八大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吹響了新號角。“中國號”巨輪將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加堅定有力地推進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
這是全黨的共識: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我國過去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改革開放,今后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離不開改革開放。”十八大代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丁俊的一句話,道出了十八大代表的共同感受。
30多年前,小崗村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星火燎原的起點。而今的小崗村又在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著力在生產經營方面進行調整,對土地集約化、規模化進行提升。
無論是會議對國情黨情的研判,還是十八大代表對社情民情的反映,“改革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的緊迫感與30多年前別無二致。
“沒有改革,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國。”十八大代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一編研部主任陳揚勇說,改革的決定性作用不僅在于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重大問題,推進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還要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打下堅實的基礎。
30多年間,從未動搖的“改革”成就了什么?
“從微觀看,海南從昔日封閉、落后的邊陲海島,逐步建設成為綠色、開放的經濟特區,現在正朝著建設國際旅游島的宏偉目標邁進,擁有了博鰲亞洲論壇、金磚國家峰會的‘三亞宣言’、中非合作論壇等改革開放的重要名片。”十八大代表、海南省委書記羅保銘說,“30多年偉大成就證明,改革開放具有非凡的時代意義、未來意義。我們黨將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相結合,打破了西方曾認定不變的經濟學與政治學常規;將社會主義現代化與人民的福祉相對應,帶領13億中國人民找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將國際深刻復雜變化的形勢與國內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相統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30多年間,從未停滯的“改革”昭示了什么?
十八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杰說,改革給中國人民帶來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帶來了富強美好的未來夢想。中國要想走得更快更穩更遠,只能依靠改革推動。
僅僅30多年,一個國家完成了濃縮一個世紀的奮起直追,一個民族走向了夢想一個世紀的偉大復興。
這是全黨的宣示: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
十八大報告對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等都進行了專門論述,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巨大政治勇氣、理論勇氣、實踐勇氣。
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深化改革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巨。這些問題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要始終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十八大報告的鮮明指向,引發代表的共鳴。
十八大代表、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說,十八大報告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新部署,一個鮮明特點,就是突出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地位。
朱之鑫認為,21世紀第二個十年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關鍵意義的歷史階段,這期間我國不僅要著力解決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更要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邁出實質性步伐。比如,要抓住制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體制癥結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導向;要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加大社會領域改革力度,從制度安排上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動力和制度保障。
十八大報告提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在十八大代表、江蘇紅豆集團總裁周海江看來,當前改革最緊迫的任務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進一步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期待阻隔我們的‘玻璃門’‘彈簧門’盡快打開,進一步釋放改革的活力。”
成績有目共睹,挑戰依然嚴峻。更加開放的民意表達猶如一面鏡子,清晰地映射改革走過“三十而立”后面臨的新情況和新課題。
十八大召開期間,媒體調查表明,十八大承載著13億中國人民對未來福祉的期望,他們期盼十八大推進改革、帶來更多公平。
“改革走到今天這一步,涉及深層次的全面的利益關系調整。當前最為急迫的改革之一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從現實來看,改革的突出矛盾是利益關系的失衡。十八大報告把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僅鮮明地提出來,而且賦予其很多具體的內容,使改革更具有行動意義。
就在十八大召開前不久,國務院常務會議宣布年底前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總體方案。醞釀8年、力求從制度源頭化解矛盾焦點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終于有了時間表。
“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20年前,鄧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推動中國改革匯成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20年后的此時,胡錦濤同志所作的十八大報告,再次表達著今天對明天的宣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
這是全黨的意志:科學發展觀是深化改革的鑰匙
十八大報告中不斷出現的“改革”二字,連接著一張一張惠及民生的改革成績單:
2009年至2011年,中國城鄉居民參加3項基本醫保人數超過13億,比醫改前增加了1.72億,醫保覆蓋率提升到95%以上,超過預定目標5個百分點。
2010年至2012年,425項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在31個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80多所中央部門所屬高校有序展開……
數次廣征民意的醫改、教改方案也成為中國改革極富代表性的“孿生樣本”——顯示出黨和政府的改革決心,凝聚起全社會的改革共識,調動起人民群眾支持和參與改革的正能量。
十八大代表、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說:“人民是歷史的主體,30多年改革實踐證明,必須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以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實現程度作為衡量得失成敗的最高標準,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支持和參與下,改革才能有力有序有效推進。”
對于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任何一項改革不會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開放中遇到的矛盾只能用深化改革的辦法去化解,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只能靠科學發展去解決。
中國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過去十年間,從國有企業改革到事業單位改革,從金融體制改革到財稅體制改革,從農村改革到社保改革,從文化體制改革到社會管理創新,每一項改革任務都面臨著井噴式的訴求和多維度的考驗,這是對中國共產黨人勇氣和智慧的考驗。
“任何單項的改革都無法轉動中國巨輪的引擎。”十八大代表、天津市武清區區委書記張勇說,未來十年,我們依然面臨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推進改革,必須更加注重頂層設計、更加注重系統配套、更加注重以人為本,這對改革、發展與穩定都有積極意義。
深化改革的任務擺在期待發展的中國人面前: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這是時代賦予中國共產黨人的重任。
“科學發展觀深刻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是我們今后深化改革的一把鑰匙。”十八大代表、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陳寶生說。
30多年間,矢志不渝的改革開放創造了什么?
受到海外輿論關注的“中國故事”“中國奇跡”“中國道路”等說明著一切。
然而,對于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國共產黨而言,改革仍在路上。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所說,中國已經走出改革初期的淺灘階段,正站在大河中央,選擇彼岸的到岸位置。
前方并非一馬平川,航程并非浪靜波平。
“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不移的強大信念,也是中國人民毫不動搖的共同意志。
“永不僵化、永不停滯”——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堅定宣示,也是彌足珍貴的寶貴經驗。
穿越時空,歷史清晰傳遞著對未來的昭示。
一個多世紀前,馬克思作出這樣的論斷:問題就是時代的聲音。每個時代總有屬于自己的問題,善于認識并勇于解決這些問題,就能把社會和時代推向前進。
今天,中國共產黨人將再次出發,把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貫徹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航船開始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