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澆筑海外 初心永駐建工
——記安徽建工(尼日利亞)公司副總經理關朝發
(原文刊登于《安徽工人日報》2017年3月21日第一版)
在寒風中默默堅守,在烈日下揮汗如雨,風餐露宿,年復一年,這是對于所有建筑人的真實寫照。可還有一群特殊的建筑人更加引人注目,他們身處異國,遠離親友,為的是將中國建筑業的威名遠揚。安徽建工集團駐尼日利亞分公司副總經理關朝發就是其中一位。
初嘗海外艱辛
粗糙的雙手,略黑的膚色,是建筑人一貫的“標配”,是關朝發這些年收獲和成長的象征,更是安徽建工人一面鮮明的旗幟。
2003年,41歲的關朝發進入安徽建工集團有限公司。在聽聞駐蒙古項目部缺少人手后,他義無反顧地提出前往。“做出這樣的選擇其實也沒考慮太多,就是想出去闖一闖,見識一番。”他坦率地告訴記者。
初到蒙古,從未出過國的關朝發著實有些不太習慣,他表示:“當地晝夜溫差很大,氣候干燥,項目部的辦公住宿條件一開始也跟不上,語言更是大問題,總之各方各面都得想辦法適應。”于是,作為當時物資采購、裝飾施工及后期項目負責人的關朝發先是帶領工程人員改建辦公住宿樓,解決了大伙兒的后顧之憂,隨后又在業余時間堅持跟當地人學習蒙古語。
在海外工作,最讓關朝發牽掛的莫過于父母妻兒。每年除夕夜,仍在工地堅守的關朝發與家人通話的那一刻,總是紅著眼圈,聲音哽咽。“要說不想家,那是不可能的,只不過想他們的時候,強迫自己想想工作上的事情,轉移一下注意力就感覺好些了。”他說。
汗灑尼日利亞
通過在蒙古長達6年的歷練,關朝發已是資深的海外建筑人。2010年,他背負新的使命來到了遠離祖國的非洲熱土,全身心投入到安徽建工尼日利亞有限公司的組建和項目實施工作中去。
2013年7月,安徽建工尼日利亞有限公司接到通知,要在70天內完成尼日利亞中國文化中心1180平方米的改建裝修。文化中心租用的是上世紀80年代修建的房屋,因年久失修,設備老化,加之有些裝飾材料在當地無法采購,困難可想而知。面對這項任務重、人手緊的工程項目,關朝發勇挑重擔,立即帶領人員投入施工。在那段艱苦的歲月里,他和工人們同吃同住、一起作業,電工忙不過來,他第一時間蹬上梯子,爬高上低;木工需要下料,他立即上去幫忙......
尼日利亞地處赤道,常年濕熱高溫,氣候惡劣,自然環境差,瘧疾發病率極高。由于公司承接的項目工期緊,任務重,生活沒有規律,關朝發每年要患上一到兩次瘧疾。2013年8月19日,因長期在幾個施工現場來回奔波,加上文化中心工程持續通宵,勞累過度的他又一次得了瘧疾。同事們見狀打算立刻將他送往醫院,可關朝發卻執意要留在施工現場,直至凌晨三點收工后才前往治療,而此時他已高燒40度。經醫生診斷,此次的瘧疾尤為嚴重,化驗單上的數據帶有兩個加號,要臥床休息,千萬不能勞累。然而,心系工程的關朝發顧不上自己的病情和醫生的叮囑,第二天上午,他就出現在了文化中心的施工現場。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在2014年9月18日舉行的揭牌成立儀式上,文化中心工程受到了使館文化處等領導的交口稱贊,并獲中尼文化特殊貢獻獎。時至今日,凡是來到尼日利亞中國文化中心的人,一走進大門,都會被眼前濃濃的中國風情所深深吸引。
堅守鑄就輝煌
駐足回首,如今已是關朝發在尼日利亞堅守耕耘的第八個年頭。這八年里,他和他的管理團隊嚴格遵守項目管理制度,堅持“安全為天”,堅持合同履約,實現了尼日利亞承接的所有項目安全事故零發生,承建的工程質量受到了甲方的一致認可和好評,更不容易的是在克服國際經濟形勢低迷、貨幣通脹加劇、國際油價大肆跌宕和當地政局動蕩、恐怖活動抬頭的多重困難下,為集團公司創造匯回了2700多萬元的利潤。
2017年3月1日,關朝發再一次在尼日利亞市場區的責任狀上鄭重簽字,決心再踏海外征程。盡管當前尼日利亞的政局動蕩,形勢堪憂,但關朝發仍信心滿滿:“我會盡最大努力為公司效勞!”(本報記者 夏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