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兩次到安徽考察,都對生態環保作出重要指示。請問安徽是如何抓好貫徹落實的?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李錦斌:習近平總書記兩次來皖考察時發表的重要講話指示,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就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戰略,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充分彰顯了黨中央一以貫之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堅強意志和持之以恒建設美麗中國的鮮明立場。我理解,這些重要講話指示有三方面重大意義:從理論層面上看,深刻明晰了“為什么”的問題,具有極強的政治統領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稱贊“安徽推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有基礎”,為我們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增強了信心決心。從戰略層面上看,系統闡述了“是什么”的問題,具有極強的思想引領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強調“經濟發展要設定前提,首先要保護好生態環境”,為我們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筑牢了思想根基。從路徑層面上看,科學指明了“做什么”的問題,具有極強的實踐指導性。習近平總書記對長江經濟帶建設、巢湖治理、打好三大保衛戰、長江“十年禁漁”等作出系統部署,殷切囑托“要把好山好水保護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我們建設綠色江淮美好家園指明了前進方向。
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在安徽落地生根。主要抓好“站位、擺位、到位”的問題:思想上提站位,就是建立健全在決策前和研究重點工作時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制度機制,堅決抓好政治要件貫徹落實。政治上抓擺位,就是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雙主任的省環境保護委員會,做到高位推動。行動上落到位,就是把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扛在肩上,從省委帶頭、從我做起,重要會議常講生態環保、基層調研常看環境治理、環保督導常用“四不兩直”,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具體體現為“五升五變”:一是生態環保意識顯著提升,齊抓共管的“大環保”格局加快形成,實現由單兵作戰向全民參與新的轉變。二是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十三五”生態環境約束性指標全部完成,2020年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長江淮河流域水質均達國家考核以來最好水平,實現由短期改善向持續向好新的轉變。三是污染防治能力顯著提升,林長制、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等標志性改革取得突破,地方性法規和制度體系更加嚴密,實現由末端治理向標本兼治新的轉變。四是綠色增長動能顯著提升,單位GDP能耗下降和四項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均提前超額完成,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均超過40%,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新的轉變。五是公眾滿意度顯著提升,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全過程監管體系日趨完善,公眾生態環境滿意率達90.1%,實現由被動查處向主動監管新的轉變,美麗中國的安徽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中國環境報: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把長江大保護重大戰略部署落實情況作為重點,請您談一談推進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建設的做法和成效?
李錦斌: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推動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戰略舉措,是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重大制度安排。從2017年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到2018年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及長江和巢湖水污染治理專項督察,再到今年的第二輪第三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我們深切感到,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是嚴肅的“政治體檢”,有利于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走深走實;是全面的“把脈會診”,有利于更加有效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是科學的“精準開方”,有利于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本底。
省委高度重視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并以此為重大契機,抓實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建設這個生態文明建設“一號工程”,扎實開展大保護大治理大修復、強化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落實“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努力還一江清水、護兩岸青山。我們越來越深刻體會到,抓生態顏值就是抓經濟增值,抓綠色動能就是抓增長賦能。工作中,一是聚焦“水清”,推深做實關污源、納統管、護物種。對長江干流4558個排口進行全覆蓋排查、監測和溯源,確定691個排污口,對其中97個工業企業排污口安裝聯網自動監控設備,基本實現長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水質監測監控。把園區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全部納入統一污水管網,全力抓好長江“十年禁漁”,持續推進珍稀瀕危物種拯救行動,全省禁捕區域內1.2萬余艘漁船、3萬多漁民全面退捕。今年3月,長江干流銅陵段出現數量超過10頭的野生江豚群,江豚戲水正在成為皖江的獨特景致。二是聚焦“岸綠”,推深做實禁新建、建新綠。劃定“1515”岸線分級管控紅線,沿江1公里嚴禁新建項目、5公里嚴控化工項目、15公里嚴把項目準入,大規模開展長江干流兩岸綠化,新增造林增綠375萬畝,實現由“靠江吃江”向“靠江護江”轉變。三是聚焦“產業優”,推深做實減存量、進園區、強機制。完成長江干流1公里內270家“散亂污”企業整治,依法依規關改搬轉137家化工企業,探索碳排放權、排污權交易。馬鞍山市薛家洼環境問題曾經非常突出,我們狠下決心,一體推進退田還湖、植被修復、水系連通,如今生產岸線變為景觀岸線,成了“網紅”打卡地。去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薛家洼整改現場考察給予肯定,要求把這一帶打造成為長三角的“白菜心”,早日重現“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
中國環境報:安徽是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筑牢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生態屏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何發揮好生態環境優勢,打造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
李錦斌: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考察安徽時,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強調“長三角地區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不僅要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態保護和建設上帶好頭”。生態優勢是安徽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最大優勢,生態“大屏障”就是發展“大平臺”,綠色“后花園”也是發展“前沿地”。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把共守生態安全格局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加快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一是堅持尊重自然,重點打造“四條生態廊道”。突出“修復”打造長江生態廊道,深入實施長三角重污染天氣聯防聯治,強化跨界固廢危廢、水體污染聯防聯控,保持長江生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突出“治理”打造淮河生態廊道,實施采煤塌陷區生態綜合治理工程,持續推動黑臭水體治理,加快建設淮河(安徽)生態經濟帶。突出“改善”打造江淮運河生態廊道,以碧水、安瀾、富民三大工程為抓手開展新一輪巢湖綜合治理,高標準建設環巢湖十大濕地和合肥駱崗生態公園,加快推進引江濟淮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努力實現“一河清泉水、一條經濟帶、一道風景線”。突出“增秀”打造新安江生態廊道,深化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推廣“生態美超市”模式,讓水體更清、風景更美、產業更優。二是堅持順應自然,重點加快“三個綠色轉型”。加快國土空間的綠色轉型,推進以黃山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深化皖西大別山、皖南—浙西南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加快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推進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十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數字產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加快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鼓勵綠色出行,倡導綠色消費。三是堅持保護自然,重點深化“三大改革變革”。縱深推進林長制改革,高質量推進首個全國林長制改革示范區,深化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五綠”并進體制機制,實施平安、健康、碳匯、金銀、活力“五大森林行動”。目前,全省5.2萬名林長守護400萬公頃森林和100萬公頃濕地,林長制從安徽走向了全國。縱深推進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新安江每年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立方米干凈水,連續多年是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我們將在皖浙接續開展三輪試點基礎上,著力打造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加快建立科學的跨流域生態補償、污染賠償標準和水質考核體系,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走向“長治”。縱深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科學制定時間表、路線圖,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實施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行動,突破綠色低碳技術,提升生態碳匯能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我省出臺“30條意見”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4月16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的發布會上獲悉,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的意見》,力促我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這是我省連續9年出臺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30條”文件。
《意見》圍繞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地功能,構建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建設,從推動基礎研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積極招才引智等方面給出系列政策舉措,促進我省創新能力繼續保持在全國第一方陣。
為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意見》延續支持產業發展的財政激勵等政策,并創新支持方式,省財政安排130億元左右,采取項目貸款貼息、股權投資、投資基金、“借轉補”、事后獎補等方式,支持“三重一創”和“五個一”創新主平臺、制造強省等,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產業技術升級,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切實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
針對企業融資難、成本高等問題,《意見》堅持“把該減的稅都減到位,把該降的費都降到位”,提出很多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增強融資能力的政策舉措。在穩投資方面,《意見》除了繼續堅持過往擴大投資的好政策外,今年提出設立招商引資專項資金、“一事一議”重點支持、設立專業化招商公司、基金招商、領導干部聯系企業常態化等舉措。《意見》還對深化國資國企改革、財稅管理體制改革、要素市場化配置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要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開展好“四送一服”集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