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書香
(技師學院 孫星語)
滴答,滴答。“又下雨了。”我望著窗外的雨無奈地搖了搖頭,“看來今天下雨,是不方便出去的時候。就在家里找點事情做吧。”母親聽到了我的抱怨回答道。“知道了,知道了。”我敷衍地回答,而后進了房間,關上門,看著空蕩蕩的房間和滿當當的書架,微微一笑:看來我找到事做了。
我果斷地拿起一本書,打開臺燈在書桌前看了起來。這種場景不知在這個房間里發生了多少次,只記得從兒時起,一下雨我便鉆進屋子里讀書,在我看來,淅淅瀝瀝的雨聲和閱讀甚是相配。每當在雨天這壓抑的氛圍中感到心情低沉時,書正是我最好的伙伴。正如《島上書店》所說“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我天生不合群,一向話少,有過被孤立,有過被詬病,但我從未覺得我自己孤獨,孤獨對于我來說從來不是指街頭的形單影只,而是心靈的孤苦無依。之所以我從未感到孤獨,正是因為我與書相伴。無論是認識十幾年的知心好友,亦或者是認識兩三個月和我趣味相投的朋友,或多或少都會對我的某種思想有過不理解,這很正常,畢竟每個人受過的教育不同思想也隨之改變。但書籍不一樣,它不僅能表達出我所想表達的思想,而且能說出我這種思想的更多可能性。無論我身處何方,閱讀總是能給我的心靈帶來最溫暖的慰藉。這份溫暖伴隨我成長,為我的青春添了一筆濃厚的色彩。
閱讀帶給我的幫助遠遠不止這些,它更多地是教會我人生的道理,讓我認識到隱藏在世界角落里的小溫暖和黑暗。在我讀過的書中,令我感悟最深的一本是《活著》,主人公徐福貴的人生可謂是相當的曲折,身邊的親人都離他而去,一次又一次的重演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慘場景。到了整本書的最后,徐福貴身邊僅有一頭牛陪著他。他的人生就像翻倒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千滋百味;又像六月的天,風云突變,反復無常。余華用樸實的語言描繪了生命的意義和存在價值,揭示了命運的無奈和生活的不可捉摸。就像余華老師自己所說,“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這也是這本書所讓我領悟的道理。珍惜活著的每一天,盡量每一天都過得如自己所愿。不虛度時光導致追悔莫及。其他書籍也是如此,如《復活》揭示了沙俄的腐敗統治,導致民不聊生,同時也告訴我,要想改變他人必先改變自己。就像魯迅先生所說,“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又如《簡·愛》體現了在工業革命時期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時代進步的思想。這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這也正是閱讀給我帶來的知識,也是閱讀給我帶來的力量。
也許,雨是春季的標志。來時不定,去時不定。像極了一個自由的靈魂,染指世間的記憶。而與之相配的書籍里也正安頓著我灑脫的靈魂,我沉浸在一個個文字中,享受閱讀的樂趣。“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閱讀伴隨我成長,也將陪著我慢慢變老。可以說,我的生活離不開閱讀。
滴噠是檐上的的水滴滴在水灘中的聲音,雨,停了。這時我手中的書也只剩下寥寥幾頁未讀了,我往后一靠伸了個懶腰,隨后又捧起書,閱讀起剩下的內容。二十分鐘后,我結束了當天的閱讀。我合上書深吸一口氣,把它放回書架。書回到了它該回的位置,雖然書是文本實體并不會真正到腦海里,但閱讀了之后書中的知識,便自然而然地印到我的腦海之中,讓我受益匪淺。
雖然當日的閱讀結束了,但我的閱讀之路遠遠無期,在這途中,知識是我最豐厚的禮物,而閱讀伴我成長,陪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