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五一勞動節前夕,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主辦的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以云展示的方式隆重舉辦。作為安徽省職工創新成果的代表,由集團研制的船閘智能移動模機及新一代智能鋼筋綁扎移動升降平臺產品,以物理模型+3D全息投影方式,與全國近800件職工創新成果實物模型展品同臺參展,獲得了廣大參觀者的紛紛點贊,成為集團以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新成效的有力代言。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主人公就是集團參展的“主角”以及參展展品的設計者,安徽路港公司勞模創新工作室領頭人,安徽路港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安徽省勞動模范--蘇穎。
他出生于安徽五河的一個清貧農家,爺爺、父親、弟弟均從事基層教育工作,家風淳厚嚴謹;作為家里的長子、長孫,自幼受家庭環境熏陶,與筆墨為伴、與書卷同寢,從小練就嚴謹務實的求知、治學態度,為他日后從事技術研發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97年,他中專畢業進入工作單位,自此踏上了施工技術研究的堅行之路。
還記得2008年承建的上海市重點項目----橫沙東灘促淤圈圍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因深水區潮流動力、泥沙活動性強,堤側灘地及前方灘面沖刷加快,形成沖刷深槽,槽深達20m以上,水流流速達6m/s以上,護底結構和原始灘面均遭到嚴重破壞,封堵工程量和難度極大。緊要關頭,蘇穎帶領項目技術骨干深入研究大型智能鋪袋船深水鋪設大體積充泥管袋成套技術,成功完成了六處堤身內部竄溝和三處堤底深竄溝的封堵施工,避免了因原始灘面軟體排袋體偏離設計位置、重復返工而為公司造成重大損失的情況發生。2010年承建的舟山市釣梁圍墾工程項目,當時龍口寬度30米,長度20米,水流最大流速達到3.7m/s,給正常合龍造成了巨大困難。蘇穎同志白天帶領著技術團隊深入現場、實地勘查,晚上與技術骨干研討技術難點,經過七天七夜的通宵達旦的分析與計算,他及時調整堵口措施:一方面在爆破料場準備大量單塊250kg以上塊石,另一方面通過高潮位在龍口內外兩側準備4艘2500噸位拋石船,同時在龍口兩邊堤防各準備大量滿載自卸運輸車、鏟車及挖掘機,在低潮位實施龍口合龍為工程提前半年完成施工打下了堅實基礎。就這樣,一個項目接著一個項目,他扎根海島13年,先后解決了深海插設排水板加固軟基、感潮區鋪袋船鋪設大體積加筋充泥管袋鋪設技術、加強型子母袋結合六通吹灌裝置封堵深槽(龍口合龍)施工技術等多項技術難題,保質保量地將項目提前完工,為國家級舟山群島新區建設添磚加瓦,也為波音737客機組裝項目落戶舟山打下了堅實基礎,贏得了行業行政主管部門、業主、監理等單位的一致好評。
經過多個項目的歷練和積累,堅持不懈在技術之路上的艱辛跋涉,他逐漸成長為一名特點鮮明的專業技術人才。2017年進入路港公司以后,蘇穎始終不忘技術創新的初心。他深入施工項目一線實地調研船閘項目,發現原有的船閘設備模架體型笨重、施工效率較低、成本費用高,存在的安全隱患較大。于是,他主動聯系專業設計單位和長期從事船閘智能裝備理論研究的高等院校、裝備生產企業等,請求共同組建研發團隊就專項技術進行升級改造。
在船閘移動模機技術升級改造的前期,他一連幾個月都泡在船閘的施工現場,與技術骨干探討施工技術、工藝和流程,強化每一遍原理,熟悉每一道工序。歷時近一年的時間,第三代智能船閘造閘機于2020年率先在靈璧船閘項目投入使用,并為該項目節約工期60天,節約成本20萬余元。為更好的服務于船閘工程施工,滿足日益提高的項目標準化施工的各項要求,他又多次深入靈璧船閘應用現場,檢驗并發現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可優化問題,經歷了10余次的修改完善,研發的第四代智能移動模機終于在2021年正式應用于安徽省一號基建工程“引江濟淮重大工程”項目,閘室主體施工由12個月縮減至6個半月,大大節約了工期與成本,創下閘室建造的新速度,該項目也成功入選了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智能建造新技術新產品創新第一批服務典型案例。正是因為他久久為功地鉆研和努力,蘇穎于2018年獲評安徽省首屆“江淮工匠”,于2019年成為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因為長期的工作壓力和連續的奔波勞累,他在40歲的年紀便白了頭發,他經常開玩笑的說:“多一些白頭發才更像一個專家。”
榜樣的力量無窮大。在上級工會的關心支持下,安徽路港公司積極申報創建了以蘇穎勞模為領頭人的安徽建工集團首個省級勞模創新工作室——“蘇穎工程技術勞模創新工作室”,也是安徽省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唯一一個建筑業勞模創新工作室。
在他的帶領下,工作室規模隨著科研創新工作的開展逐漸壯大,團結了一大批優秀的青年技術骨干在工作室的平臺上大膽創新、積極進取,為企業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奮力拼搏。通過多個工程項目的實施和科研工作的推進,成功組建了三個市政、水利、水運行業項目經理團隊,通過以考促學,培養了市政、水利、港航等專業一級建造師19名、BIM工程師12名,目前他們均已成長為企業的核心技術人才,分布在理論研究、施工設計、BIM模擬、生產實踐、試驗檢測以及運行操作等各個領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技術研發、應用和產出體系。
工作室團隊先后開展《公路橋梁大型裝配式構件工業化智能建造關鍵技術及應用示范》《新一代‘造閘機’智能成套裝備研發及產業化》等課題研究。其中,《公路橋梁大型裝配式構件工業化智能建造關鍵技術及應用示范》課題入選2021年度安徽省科技重大專項,已獲得省財政支持資金150萬元;工作室重點研究課題“新一代‘造閘機’智能成套裝備研發及產業化”榮獲中華全國總工會2021年度職工創新補助金10萬元,并榮獲2021年度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產學研工匠精神獎”。蘇穎用他的實際行動,充分踐行著勞模引領作用,帶領著團隊向技術改革之路勇往直前。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作為一名有著二十年黨齡的中共黨員,蘇穎始終踐行著愛崗敬業、爭創一流、勇于創新、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藍圖繪就,正當揚帆起航,他將繼續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在追求技術創新之路上堅定前行,為安徽建工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