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五一勞動節前夕,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在北京和廣東隆重舉辦,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親自給大會發來賀信。作為安徽省職工創新成果的優秀代表,由安徽建工集團主持研制的船閘新一代“造閘機”產品,以物理模型+3D全息投影方式,與全國近800項創新成果同臺展示,獲得了廣大參觀者的紛紛點贊,成為集團以科技創新賦能傳統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典型代表。
今天,讓我們一起聽聽來自建工路港的集團科技創新標兵——蘇潁的故事。
1997年~2017年,蘇潁在安徽水利工作,從踏上工作崗位那一刻起,就與水結緣,淮河、長江、東海都留下了他刻苦鉆研技術、奮戰在施工最前線的足跡。還記得2009年承建的上海市重點項目——橫沙島東灘促淤圈圍三期工程,該工程屬于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配套基礎設施工程,一次性在長江口實施人工造陸兩萬六千畝,施工過程中,因長江口潮流水動力條件復雜、泥沙活動性強,加上臺風“莫拉克”和“梅花”登陸的直接和間接影響,新建圍堤和原始灘地均遭受嚴重沖刷,形成深度達22.6m、水流流速達6m/s的深槽,龍口護底結構徹底破壞,封堵難度極大。在這緊要關頭,作為項目經理的蘇潁帶領項目上的施工技術骨干成功研發了依托大型鋪排船深水鋪設大體積充泥管袋的成套技術和加強型子母袋結合六通吹灌裝置封堵深槽施工技術,順利實現了東側堤三個龍口一次性同步合龍,搶在主汛期到來之前把新建海堤安全防護到位,成功守住了這塊造陸成果,為世博會建設用地置換了土地儲備指標。現在橫沙島東灘促淤圈圍工程已經做到了第九期,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橫沙港,將形成年吞吐量達到5000萬~7000萬標準集裝箱的第二座深水“上海港”。2012~2014年,蘇潁再次擔任浙江省舟山市釣梁圍墾工程的項目經理。該項目懸居茫茫東海一座零星漁民居住的孤島上,施工環境的艱苦程度遠遠超出常人想象,沒有系統電源、沒有自來水、沒有交通道路、沒有互聯網,甚至連收音機的信號都是斷斷續續,進出工地都靠乘坐交通船,洗漱全靠老天爺下雨,夏天的晚上,海邊蚊蟲叮咬、蜈蚣襲擾,幾乎所有的技術員都被蛇咬過,高溫天氣常常到了深夜才能入眠,冬天則是經常寒潮呼嘯,海風似刀。還記得2013年夏天,總公司分配給了項目部十個應屆本科畢業大學生,僅僅一周之后就有六個人提出堅持不住……面對如此惡劣的工作環境、復雜的爆破擠淤等技術難題,該怎么應對?項目黨員們充分發揮了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身先士卒、帶頭沖鋒在最艱苦的第一線,激發了大家以苦為樂的精神,增強了團隊的戰斗力、凝聚力,在東海之畔鑄造出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施工鐵軍。施工期間,項目團隊解決了深海插設排水板加固軟基、爆炸定向滑移擠淤等多項技術難題,工程提前完工,為國家級舟山群島新區建設添磚加瓦,也為波音737客機組裝項目落戶釣梁島打下了堅實基礎。
2017年1月6日,是個格外寒冷但又非常溫暖的日子,因為主持研發并廣泛應用的“‘吸運吹’一體化充灌筑壩技術”和“深海區爆炸定向滑移擠淤技術”,蘇潁被評為中華國際“杰出工程師獎”,在央視直播中登上了人民大會堂的舞臺,接受了國家領導人的頒獎,那一刻,所有的辛苦和委屈都被自豪和開心替代,也更加堅定了自己技術創新的信心和決心。
2017年底,蘇潁來到了建工路港大家庭。在深入船閘建造施工項目一線調研過程中,他發現正在使用的第二代船閘移動模架設備體型笨重、效率較低,自動化水平差,工人作業安全隱患仍然較大。于是他積極聯系了高等院校、專業裝備生產企業,共同組建研發團隊開展技術攻關。2020年第三代裝配式船閘移動模機成功研發,在新汴河航道靈璧船閘項目投入使用,為船閘主體工程縮短工期53天,節約施工成本120萬余元。為了進一步提升船閘的智能建造水平,在經歷了10余次的優化升級后,以第四代智能移動模機為核心的“造閘機”橫空出世,并全面應用于安徽省一號基建工程——引江濟淮工程中的派河口船閘項目,閘室主體施工工期從12個月縮減至7個半月,在同期實施的五座船閘中做到了“開工最晚、完工最早”,為引江濟淮一期工程按時通航作出了重大貢獻。“造閘機”成功入選了住建部智能建造新技術新產品第一批典型案例、交通部“十大標準化水運施工技術”,目前正在合肥園博園的“城市建設館”中展出,一定程度上宣傳了安徽省屬企業尤其是傳統建筑業企業的轉型升級成果和科技研發創新水平。
2019年初,在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建工路港成功創建了以蘇潁為領頭人的省部級勞模創新工作室,它既是安徽建工集團第一個,也是省住建系統唯一一個省部級建筑業勞模創新工作室。工作室里集結了一批優秀的青年技術骨干,他們在工作室的平臺上大膽創新、銳意進取,為了團隊的年輕技術人員快速成才,蘇潁以“師帶徒”的方式盡己所能傳授知識和技術,同時重點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已成功培育了市政、公路、水運行業三個優秀項目經理、項目總工團隊,通過以考促學等手段,培養了一級建造師12名、BIM工程師9名,他們均已成長為企業的核心技術人才,奮戰在各個生產、科研一線,搭建了一個完整的技術研發、應用和產出體系。
工作室團隊緊緊圍繞建工路港“公路、港航”兩大主業的生產需求,先后開展了《公路橋梁大型裝配式構件工業化智能建造關鍵技術及應用示范》《新一代“造閘機”智能成套裝備研發及產業化》等課題研究。其中《公路橋梁大型裝配式構件工業化智能建造關鍵技術及應用示范》成功獲批2021年度安徽省科技重大專項,并陸續獲得省財政支持資金4150萬元,研究成果在集團投資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徐淮阜高速宿州、淮北段項目上得到了全面應用,大大提升了工業化預制梁生產效率和科技水平。而《新一代“造閘機”智能成套裝備研發及產業化》則入選了安徽省國資委“尖30項目”,撥付科技創新專項支持資金750萬元,支撐了核心研究成果走出安徽,進入江西和江蘇水運市場,實現了船閘智能建造重大裝備技術水平從跟跑到領跑的巨大跨越。這一系列的工作實踐都驗證了一個道理:技術創新和研發工作,必須與企業的生產實際需求相結合,科技成果必須能夠轉化為先進生產力,它才有強大的生命力,才能持續不斷地攻堅克難、走向成功。
安徽青年科技獎、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貼、安徽省重點實驗室主任、安徽省勞動模范、長三角土木建筑科技杰出青年工程師、中國“產學研工匠精神獎”……,每一項榮譽的取得,都完整見證了蘇潁拼搏向前的歷程。
作為一名有著二十一年黨齡的中國共產黨員,蘇潁始終不忘初心,牢記肩上扛著的使命,堅韌跋涉在道阻且長的技術創新之路上,在集團高新技術研究院的帶領下積極研發更加有競爭力的技術成果和科技產品,為安徽建工集團的大發展、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